Top
  • 日期:2017-08-07
  • 點閱率:1847
【特輯】大鵬灣畢業季活動
專訪:環境教育講師 林健正先生(金融業主管退休)
風景管理處志工 林蔡美英小姐(家管)
採訪編輯 高屏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 潘姿麟助理
2017大鵬灣畢業季活動-畢定追夢去!
大鵬灣天然的潟湖地形,具內水域平穩之優勢,非常適合新手入門,進行獨木舟等無動力水上活動;且灣內濕地生態有淨化水質、孕育生命、防洪及治洪等作用,於2013年通過環境教育場域,備有「紅樹林教室」、「大潭濕地之旅.賞鳥.水淨化」與「崎峰濕地的滯洪功能.陷入危機」三款環境教育教案。 2014年起,大鵬灣辦理規劃畢業季系列活動,從一開始的鐵人三項「鐵馬、跑步、獨木舟」,至今年體驗活動擴增為七項活動:自行車、獨木舟、路跑、卡丁車、拖曳浮胎、風箏DIY、環境教育,讓學生畢業旅行有更多元的選擇!且於初期優先對周圍學校舉辦,以增加東港與林邊學童認識家鄉之管道,並對其成長之環境產生連結與感情;辦理兩年下來,得到熱烈迴響與各方的關注,故於今年擴大辦理至南區,期藉由體驗活動之操作,讓水上活動與環境教育更向下扎根。
圖1:屏東縣林邊國民小學應屆畢業生參與「第二屆大鵬灣畢業季活動」, 除了遊憩體驗活動外,加入崎峰濕地環境教育課程,透過與解說員的互動, 增添不同的體驗經驗。(大鵬灣風景管理處 提供)
圖2:畢業季環境教育活動事前討論(潘姿麟 攝)
106年6月13日大鵬灣畢業季中,參與環境教育活動為溪北國小38位學員與仙吉國小85學員。經管理處環境教育專員與當日帶團之環境教育講師討論後,決定將仙吉國小分成兩小團,由兩位環境教育講師一起先帶至大潭濕地進行濕地導覽與活動操作後,再拉回遊客中心周邊導覽,並在最後以大鵬灣風景區影片介紹作為結尾;而溪北國小由值班志工帶領下,先觀賞大鵬灣風景區影片介紹後,再至遊客中心周邊進行導覽,以分流方式減輕場域的負荷量。
 
大鵬灣自然教室給學生的禮物...
林健正環境教育講師: 大鵬灣的潮間帶雖然無法與小琉球相比(組成就不一同:大鵬灣是沙地型而小琉球是珊瑚礁島嶼),但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潟湖的生態,這就是在地可凸顯出來的特色。除了讓參訪者了解教科書中所寫的「滯洪」、「淨化」知識外,現場更能讓他們體驗到「大自然生物間環環連結」之關係,如:目前紅樹林正處於開花期,剛好4-7月也是鳥類繁殖期間,此時期需要昆蟲來餵食牠的雛鳥,這些花剛好就在這個時候盛開,像今天去大潭濕地的時候,很多的昆蟲在那邊覓食花蜜,如果沒有人打擾的話,就會有鳥類捕捉昆蟲;另外大潭濕地有個特色,你看它有架人工浮島或者鳥踏,無形中提供候鳥有個棲息的地方,這都是我們可以跟參訪者提供解釋的內容。
 
圖3:至大潭濕地進行環境教育導覽,身歷其中體驗印象更加深刻。
圖4:利用圖卡進行講解。(潘姿麟 攝)
圖5/圖6:遊客活動中心中的水上驛站是就近觀察潮間帶生物的好地點。(潘姿麟 攝)
適時帶入相關時事,讓環境教育與生活經驗產生連結
林健正環境教育講師:
當現場沒有具體視覺具體化之目標、對象,但想要進行解說時,我們都會事先做好圖卡,如最近剛好有齊柏林(身故)的事件、6月8日世界海洋日等,這些都是能讓小朋友了解的時事;且可以適時進行機會教育,像看到今天大家帶著瓶瓶罐罐,我就會提到污染海洋最嚴重的是寶特瓶與免洗杯,可以讓小朋友也好、這些帶團老師也好、或者是社會人士也好,影響多少就算多少,用環境教育提升他們對環境的重視,盡量發揮我們(環境教育講師)在環境教育裡面的角色與功能。
利用「學。思。達」翻轉教學,在場域中給學員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陳祝滿環境教育講師將學生分為五小組,給各組壁報紙與彩色筆,讓參訪者在濕地環境中去思索並畫下:假如今天家旁邊有條小河,那你要蓋上怎樣的房子?如何布置自己的家園?並邀請各組派員分享畫作,介紹用甚麼材質蓋房子、院子裡種了什麼植物、是否有其他建築物如遊樂器材...等;各組輪流分享後,將每個小家園藉由河川串聯起來,再請隨團老師從上游走至下游,指出各個家園可能產生的廢棄物(垃圾、廚餘、廢水...等),這些廢棄物累積到最下游的量會有多大?進而讓大家反思在生活中如何垃圾減量、資源循環,或者是否有其他友善環境之作為?
圖7/圖8:在濕地場域中讓參訪者分組、討論並繪製理想的家園,並於活動後進行分享與反思。
(潘姿麟 攝)
環境教育講師與風管處志工各司其職,滿足參訪者不同層面的各個需求
林健正環境教育講師:
志工只有介紹這周遭的環境,是遊客一到大鵬灣可獲得初步資訊之管道,無形中除了進行景點推銷外,更希望遊客能不虛此行。志工並不會強迫遊客聽他解說,而是了解遊客有疑問的部分,如:想要動態?靜態?或生態?再針對對象需求跟他稍微提示一下。志工在培訓時,遊憩課會提供統一資訊,使志工有比較有固定的回答方式。 而環境教育講師就會帶參訪者到各濕地,大鵬灣各濕地都有它的特點,再依據每位老師所受的訓練跟熟悉的領域不同,進行相關知識之解說。
林蔡美英志工:
我今天屬於服務台排班,除了對遊客解說外,還須接聽電話而不能離開太久,所以我大多帶中心周邊的解說,如大鵬灣的歷史;若有多餘的時間會去水上驛站介紹彈塗魚、招潮蟹。而環境教育講師會到各濕地做比較深入的內容介紹,如大潭濕地會講到紅樹林、生態、為什麼要形成人工濕地目的。通常志工主要是告訴遊客現在在哪裡、如果想要了解大鵬灣的話要怎麼走,有時候也會介紹東港那邊的景點:東隆宮、華僑市場、海產街等。
圖9:管理處志工正進行大鵬灣風管處歷史導覽
圖10:放映室中定時撥放的影片是短時間內認識大鵬灣的好方法。(潘姿麟 攝)
【環境教育講師訪問專欄】
受訪者:金融業主管退休 林健正
藉由屏南社區大學踏入這陌生的地方與領域...
Q:請問大哥你當初是藉由什麼樣的機緣,來到大鵬灣擔任解說人員?
A:身為一個當地人(東港),上班的時候對當地的文化或環境都沒有去注意,包含大鵬灣什麼時候成立的都不知道,而是在退休以後到當地社區大學,為大鵬灣開設了一門生態課程;剛好在修完課後,大鵬灣正招募第一期環境教育解說人員,我就來報名,並接受大鵬灣的課程安排、教育訓練。而且這邊的講師、長官對學員細心地指導,我就由慢慢接觸後開始喜歡、進而熱衷生態這個區塊,並在這裡認識一些新進的老師與同期志工,才發覺生態原來這麼好玩。
 
學習過程中,做就對了!體驗才是王道!
Q:請問你踏入環境教育領域後,與當初所想(理想)有什麼出入、差異或其他收穫? A:接觸生態會讓原本理念與見識有所擴展,從事不同領域後再接觸生態,才發覺我們常不經意、無形中破壞環境,以前常常只是光聽而沒有去實踐,當你聽到一個知識、內容後,產生「興趣」才會去做,繼而在做的當中「學習」,才能體驗到某些令人深深感動的情節,譬如說進行環境教育時,你會先去了解濕地裡面的植物、鳥類的部分(要講解的目標),當你慢慢去接觸與觀察,在這過程中才能體會到鳥類跟我們的應對,而產生出情感,這一定要親身去體驗才能獲得。 所以我在帶導覽時不喜歡有空洞,我儘量帶上東西呈現在學員面前,例如在談紅樹林時,我一定會先去摘教材(不能在小朋友面前攀折花木,所以會私底下先放在那邊),分享過程是這樣的:今天大家來到濕地雖然大太陽,在看到好幾種紅樹林植物中,有一種植物很特別,一定要讓你們品嚐一下,麻煩兩位同學出來;為什麼這些植物能在這些鹹水裡面生存?等同學們嚐過之後,就會知道因為葉子有排鹽功能,且鹹的就驗證這塊濕地是鹹水,一棵植物不可能任何地方都可以生存,但一定會有適合它生長的地方,讓體驗者了解紅樹林就是這麼奧妙!
 
好還要更好~ 一位環境教育者的自許...
Q:目前在環境教育上遇到的困難點?突破了或還是存在?
A:一般環境教育的參訪者會先跟大鵬灣管理處環境教育專員告知其需求,然後我們(環境教育講師)再來配合,目前帶團經驗中沒有什麼很大的困難,只有一些不可預測之因子,舉個例子:今天是大熱天或者下大雨該怎麼辦?雖然管理處還是有因應方案:採室內活動的配套計畫,但效果勢必與自然體驗有所出入,當然這個就是沒辦法去突破的部分。 雖然帶環境教育時並沒有碰上什麼困難,但我希望在每次帶團的時候對方能提出問題,這樣才能讓我們知道哪邊有改善的空間,這樣我們也能成長。
Q:覺得環境教育區域中心可以進行協助的事情有哪些?
A:可能需要公部門、區域中心協助申請到相關經費,以讓更多的學校來到大鵬灣進行環境教育體驗。今天的訪談中,我提到的部分是自身接觸到、體驗到的經驗,給妳作參考,我作為一位學習者的感言為:在這種環境(大鵬灣環境教育)裡面,讓我覺得是說除了遊客來了解之外,我們自己也有成長的空間跟機會,所以希望能得到更多參訪者的反應,可以讓我知道今天哪邊還可以加強、精益求精的部分。
 

台灣學生對環境的敏感度仍有待加強、
環境教育過程中,「回饋」是第一線人員持續往前的動力!

Q:環教經驗中覺得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A:在大鵬灣接觸到各年齡層的學員,藉由對談可以了解小朋友對環境生態的了解程度,比例上差不多為「了解:不了解=4:6」,像今天這團小朋友,在招潮蟹這個部分,有些人算是很了解,而回答螃蟹有6隻腳的小朋友,其接觸生態的經驗就明顯不足,可能父母親比較忙或在學校時沒有學習好。 而最難忘的經驗是帶過兩次外賓的團,曾有國防大學駐外的官員、學生來大鵬灣參觀,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還好隨團有英文翻譯官,而且他(翻譯官)能把我要講的內容翻得很精準,雖然我是用中文介紹小潟湖、地方養蚵、紅樹林植物,但透過翻譯有讓對方團員深深體會與了解大鵬灣的環境,其中有個學生代表還跑來找我,想代表其他學生對我說:「我沒有看過代表單位推銷自己的國家能講得這麼好!」我聽了滿感動,當時只是把自己了解的東西提供給對方,讓他們了解這個國家有這樣的環境、大鵬灣風景區有什麼特色,因為對方很難得來這一趟,希望他們可以更了解台灣,且能將台灣、大鵬灣的美帶回各自的國家。
 
期待環境教育能以多元形式落實在學校教育之中...
Q:你覺得台灣推展環境教育上,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可以更好?
A:希望環境教育活動時間真的能達到4小時(有些參訪單位會要求縮短時間,無法達到環境教育的效果)。 大鵬灣遊憩課多方面嘗試著推廣環境教育,除了被動等待學員到大鵬灣外,環境教育專員曾試著主動出擊:讓環境教育講師們到學校去做環境教育,由大鵬灣附近的國中小學提供教室,安排兩堂課的時間介紹大鵬灣的生態包含植物、鳥類等,也曾派講師去參加學校的早會,但因為時間太短而無法很詳細地講解。而若太多學生一起過來可能造成場域的擁擠,可以像今天這樣把各班級分散,例如星期一是A班先過來、星期二B班...,希望能讓參訪者親身體驗會比較有所幫助,而不是聽一聽之後就忘記,像今天這麼一趟,現場可以聞到海茄冬的花香,再回來遊客中心看影片,印象就會更根深蒂固。
【風景管理處志工訪問專欄】
受訪者:家管 林蔡美英
由光采濕地到大鵬灣風景管理處...
Q:請問大姊妳當初是藉由什麼樣的機緣,來到大鵬灣擔任志工?
A:大鵬灣是屬於東港林邊這邊區域,而我住在林邊,本來是在林邊光采濕地當志工,屏東遊程的安排常從大鵬灣到光采、或從光采到大鵬灣,發現這兩個地點有連帶關係,所以除了當光采的志工,也想對大鵬灣有多一些了解,就參加了第六期志工招募與培訓。
Q:光采濕地養水種電模式建立起來後,發現前後有什麼差異嗎?
A:88水災以後,魚塭、農田都被大水淹過,導致泥沙囤積在裡面沒辦法再耕作、魚塭壞掉,要重新營運會花很多錢整修,當時屏東縣政府想說利用土地養水種電,便跟地主達成協議承租,改變的部分就是地主不用耕種就有固定的收入,如果地主願意還可以被光采濕地雇用,而現在形成環境教育的場域,還去國外比賽得到第二名。
Q:兩個區域(大鵬灣—光采)是否有各自特色?或共通點有什麼?
A:一個是公家、另一個是私人協會管理,光采遇到的問題是沒有太多的補助,目前只有向屏東縣政府申請僱工:「縣政府媒合需求跟供給,由縣政府支付薪水,派員到光采濕地來服務,從事裡面的工作,譬如說環境管理、環境教育解說」,平常光采靠解說費或一些小營利事項自力更生,如:林邊出產很多的鴨蛋,光采會請廠商跟他們配合當伴手禮、提供餐點給民眾如窯烤pizza、烤吳郭魚/鯛魚、做一些釣沙蟹等活動等,經營上很多元。而大鵬灣有公家資源投入,所以經費比較不缺,像解說員或志工的福利會比較好。
 
懷著「有朋自遠方來」之熱忱從事志工服務,得到熱情的回應
Q:妳在這邊當志工、解說時,是否遇到最難忘的事情?
A:我是覺得說當志工就是要將心比心,比如說當妳去到個陌生的地方,也希望別人熱忱的招待妳,所以當我們執勤時,就想說這位遊客是遠方來的朋友,就會很熱心的談話與問候;當妳很親切的招待別人,會得到熱情的回應,像之前有一位遊客說:「送名片給你,我住這裡,什麼時候有來一定要來找我,我要請妳。」 畢竟我們不希望大眾覺得大鵬灣去過了卻沒什麼(獲得),或想說政府花這麼多錢卻感覺不出來它(大鵬灣)好的地方在哪,像有遇到遊客下高速公路後,進來休息一下、上個廁所,就想要走了,這就很可惜;其實大鵬灣就是這麼天然的地方,只要你肯花時間去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大鵬灣有很多東西可以看。
 
環境教育要從小做起、在地居民更需要環境教育...
Q:在大鵬灣看過的環教活動經驗中,妳覺得台灣在推環境教育上,有什麼需要待加強、更好的地方?
A:其實要讓我們的台灣的環保更好,需要從小養成習慣,像幼稚園、國小、國中時要有概念,不然像現在台灣小朋友人手一杯、一瓶地製造垃圾,要讓小朋友了解這個環境有多可愛,就不會破壞這個地方。
Q:目前在進行環境教育時遇到的困難是什麼?是否有突破?
A:同意光采濕地有收費的新制度(一般人100元,當地人50元),畢竟環境維護、管銷也需要資金,而門票是可以折抵消費,使用者付費才會更加珍惜這個場域。 我發現平常遊覽車並不會帶遊客到光采、大鵬灣,但覺得附近社團、在地人更加需要了解當地的活動,真的是要讓民眾去關心我們的環境,才能從關心到喜愛、喜愛到保護,並非只有需要時數才來安排參觀(光采、大鵬灣等環境教育場域)。
Q:環境教育區域中心的定位是對一般大眾做環境教育,妳有沒有建議我們可以進行哪些事情,或現在妳覺得環境教育中還缺少什麼沒有做到的部分?
A:現在環境教育比較偏向學生的課程,相較下成年人幾乎沒有參與到這塊,像我住林邊參加過很多社團,幾乎沒有人安排環境教育的課程,而林邊鄉家政班是在我的建議下,指導員才安排去光采參訪。 一般的商業旅行團,多會安排到有「回饋」的景點進行旅遊活動,那是否可以此類似方法強迫旅行團納入環境教育遊程?譬如很多社區里民活動、農漁會社團出去旅遊是有申請經費補助,若於經費補助時要求要有環境教育的議題在遊程裡,且須附上成果照片,應該就有辦法普及化環境教育,不然來大鵬灣的多為學校單位、政府機關這一類族群,而一般百姓都沒有接受環境教育的經驗。